新手如何入门品JBO竞博茶?
发布时间:2023-09-18 13:41:48

  先是绿茶、白茶(新茶);再是清香型乌龙茶,像漳平水仙,清香型乌龙茶,台湾高山茶;最后是红茶,重焙火岩茶,生普。至于黑茶,不建议刚开始选择——

  各大茶类也有相对比较温和的:绿茶可以选择烘青绿茶,比如轻揉轻捻的黄山毛峰;白茶可以选择高等级的白牡丹新茶,清香型乌龙茶可以从漳平水仙春茶入手,红茶不要一开始就喝切断的滇红工夫,可以试试原叶红茶,像无烟的正山小种,滇红金芽。

  绿茶习惯用玻璃杯浸泡,投茶量可以从3克开始;盖碗冲泡,可以选择120到150毫升盖碗,绿茶红茶白茶生普5克。铁观音等包揉型乌龙茶一般包装是7克,岩茶一般包装是8到9克,漳平水仙小茶饼一般是10克,这三种可根据自己口味减少投茶量。

  常有茶友截图拍照给我看他新买的茶,还会顺便说这茶多么难得,多么名贵,但大多数都是花钱入坑。

  比如手工茶。也许受“工匠精神”的“熏陶”,这样的感觉普遍都有:手工茶比机制茶更有“变化”、“人情味”、“温度”等等。

  我选的茶,其中某些工序会有人工,比如白茶的日光萎凋,但绝大多数生产环节都是机械为主。

  其实市面上价格高的茶类,如金骏眉、祁红国礼级别,恩施明前玉露、滇红金芽,也都是机制茶。

  真的是古树原料,做成生茶要比全发酵的熟茶,增值空间大很多,为什么要做成吃力不讨好的熟茶呢?

  熟茶渥堆发酵需要很多的原料同时操作,一般都要成吨级别。谁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古树料,即使拿得出来,发酵失败了,谁能承受得了损失?

  所以,把古树原料做成熟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那市面上大把的古树熟茶有几个是真的?

  “红茶是不是更养胃”,“白茶是不是更有功效”,带着养生保健的目标来喝茶,身心都挺累。

  每种茶都有刺激,很淡的红茶刺激很小。连这点刺激都受不了,说明胃可能有病变,只能喝白开水,最好还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。幽门螺旋杆菌,胃溃疡,胃癌,都是我国高发的病种。

  在我看来,茶是比水有味道,比工业饮料更无害的饮品,同时也是大宗消费品,日常耗材。以器具、仪式、氛围来烘托茶的意义,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负担。

  比如骆耀平《茶树栽培学》、夏涛《制茶学》、顾谦《茶叶化学》、施兆鹏《茶叶审评与检验》,这几本都很经典,属于大学教材。专业当然专业,但对新手来说,门槛高,内容也枯燥。读不下去不是读者的问题。

  有一些是工具书,比如陈宗懋《中国茶经》,厚厚一本像辞海,用于检索即可,但要完整读一遍,难度大且没有必要。

  还有一些虽然是“大家”所著,但属综述摘要,材料多但浮光掠影,比如陈椽《茶业通史》。

  是述评,不是注解,说明吴先生是要和古代茶圣陆羽隔空对话,是平视,而非仰视。

  点评《茶经》之时,将茶的栽培、制作、冲泡、贸易等娓娓道来,不是系统而枯燥的教科书,让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古今差异,还对现代茶业有了清晰的认识。吴老的语言像水一样,即使论及其他学人相异的观点,也仅是提出疑问与证据,绝不讥讽嘲笑,一派大师相。

  所以,这本是“外行人”写的茶书。文末作者提到,二十多年前想写这本书,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,前往云南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等茶区实地考察,所以,这本书的材料非常细致,许多内容是其他茶学专业的书所没有的。加上眼光很高,绝不就茶论茶,而是站在全球视角,讲述茶叶数千年的历史变迁,语言如水银泄地,读起来荡气回肠。

  当然也有缺陷。比如会犯一些技术上的低级错误(萎凋和杀青竟然搞混了),但瑕不掩瑜。

  这本书是2018年出版的。另一位著名学者、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麦克法兰十多年前已完成类似跨界,写了《绿色黄金》。

  他比梅维恒有先天优势,他母亲在阿萨姆地区经营茶叶,JBO竞博有家族渊源。但不推荐看这本书,其一内容局限,其二讲述比较学究气。我更喜欢他讲历史学本行,比如《现代世界的诞生》就挺好。

  陈焕堂先生是台湾人,师从台茶之父吴振铎。还看过他的《乌龙茶的世界》,也很好。

  他的书特点是,语言恳切,内容接地气,从实际生产、日常场景等现实角度,客观解答乌龙茶,特别是台湾乌龙茶的常见问题。比如“为什么茶行泡的茶汤好喝”、“高山茶就一定是好茶吗”、“比赛获奖茶的玄机”等等。读完感觉像是在台湾各个茶区走了一圈,不但看了风光,还知道了自己之前踩了多少雷。

  此书不符合文首“一看再看”的标准,但现在疫情当头,足不出户想了解现在中国主要茶区状况,可以看看这本图文并茂的书。

  写法与以上三本书都截然不同,类似新闻报道,又像非虚构写作,故事性极强。因此最容易读。

  这样的书不能追求其内容的专业性与完整性,只当是茶区游览指南,只不过这本指南写得有声有色,读起来也让人心情舒畅。

  (1)120ml左右盖碗,投茶5克。最好用电子秤,没有电子秤的话,要注意茶叶的密度。饼茶看起来一小块,其实挺重。散茶,比如寿眉,即使堆出盖碗,也许还不到5克。

  (2)沸水冲泡,立刻出汤。根据茶汤的浓淡、滑涩情况,决定下一次出汤是否迅速。

  上面比较“土”的办法,说白了,也就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,认识自己的偏好,让茶汤适应自己的偏好,从而掌握这种茶的冲泡节奏。

  行业共识是依据同一类茶的定价原则得出的口感标准。比如岩茶,为什么有的上万,有的只要几百块。抛开“物以稀为贵”的因素,肯定是因为做茶者、饮茶人在滋味上有相近的考量标准。

  训练自己的口感,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楚这个“相近的考量标准”大概是什么?再看看自己喜欢的口感类型处于标准的哪个位置?这个位置对应的价格大约是多少?

  然后积累品饮经验,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的位置,调整位置对应的价格。时间久了,就能清楚满足自己的需求,应该买什么价位什么种类的茶。

  同类茶,买高中低价位三种(多几种也都可以),再买三套同样规格的茶具,同时按同样方法冲泡,再同时品饮,比较差异。

  可以按往常的冲泡习惯,也可以照专业评审的要求,3克茶叶,沸水150毫升,浸泡5分钟,综合评定香气滋味。